文字 文献

记一次难忘的文献修复体验

文 / 小静

文字于我,是属于学习、增进自己的管道。文字不仅给予我无限的知识,也是我与他人之间沟通的管道。我不爱以语音信息来交流,因为缺失了文字,便无法把感情真正地表达出来。

不过,在一次的机会下,我对文字有了另一番的认识。那时候的我,有机会接触1940、1950 年代的文献。那些文献,经过悠长的时间洗礼后,变得老黄破旧、易碎,经不起丝毫的拉扯与触碰。那时的我,方有感历史的承载体是如此脆弱不堪。


拼合文献碎片。
图片来源:Book and Paper Conversation Service

为了让这些见证历史的承载体能够长期保存,我知道了他们——文献修复与保护工作者。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开始能够手执刮刀、毛刷,为文献清理肉眼能见的污垢与虫卵。这动作,虽看似简单,却不易操作。除了要能忍受长时间的动作重复和细微不见的灰尘,还得时刻保持警惕,小心翼翼地翻动书页,以免一不留心便将之扯坏。


基本的文献修复工具。

除了懂得辨认基本的修复工具,我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修复方法。印象最深的,便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见识到了水是文献最好的“帮助者”,同时也是最佳的“破坏者”。在加湿摊平文献的方法上,适当的用水量与工具能够除去书页上的皱褶;反之,过多的水分和处理不当的手法也能添加书页皱褶的程度。

清理文献上的污垢。
图片来源:The National Library of Finland

至于在面对一些易碎的文献上,我学会了托裱。同时,我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了浆糊的制作方法。印象中,制作浆糊其实并不困难,只需将淀粉和热水两者一起冲泡,便能顺利将其完成。然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我所看见、学习的浆糊制作方式,从选取材料至制作,却非为易事。

浆糊制作可以分成三种,即为冲浆糊、蒸浆糊及煮浆糊。虽说浆糊的制作方式不同,然而淀粉的材质、分量、热水的温度,甚至是搅拌的速度,都能为成品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冲浆糊的过程中,热水的温度可以影响浆糊的“成熟度”。倘若倒入的热水不是刚沸腾的温度,那么在搅拌的过程中,浆糊会出现几种情况,比如成乳白的液体状物或是乳白的浓稠物等。至于如何确定浆糊的“成熟度”,则可以从热水与小麦淀粉混合而成的浓稠物中的情况得知。举个例子,搅拌形成的浓稠物是呈透明色泽,便是浆糊已经“成熟”了;反之,若是呈乳白色,既是浆糊尚未完全“成熟”。

因此,虽说只是一个托裱的工作,但从其前骤(浆糊的制作方法,至拿捏浆糊的稠稀程度)、整平文献、仔细分辨文献裂口的方位,以至上下墙,个个步骤不能马虎了事。这是因为,只要其中有一个步骤拿捏不好,那么便无法真正地完成文献修补。在习作上,若是发现作品失败了,可以再重新选取其他破损的文献材料或是重做;殊不知,在面对真正的文献上,这行为却是增加文献伤害程度。

托裱步骤:上墙
图片来源:网易

我常听人说,文献修复与保护工作者是“纸张的医生”,专门拯救破损的纸质。以我的观点而言,他们也是历史的守护者。通过修复文献,将上一代人的故事与情感传承至下一代,让后人不忘过去。

在接触这个领域后,我发现,其实文字并非如同自己所认识那般,仅限于对个人的学习与感情抒发。我觉得,文字不应该是独立的,它更应有其他不同的领域伴随或结合,以能够获得长期的保存,与未来进行精彩的碰撞。

文字 文献
Featured image:Book and Paper Conversation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