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如何识别情绪触发点 

文 / 庄子彤 ◉ 审订 / 陈玉莲 

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行为和人际关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提到如何缓解情绪压力,现在让我们理解情绪的来源,帮助我们更好地陪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诚邀加入【耕心 WhatsApp 社群】,共同深耕内心,走向生命成长。了解更多 ≫

情绪是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的反应,触发情绪的因素包括: 

情绪往往是需求是否被满足的表现。例如,感到喜悦可能是因为表现被肯定了;感到愤怒可能是因为界限被侵犯;感到悲伤可能是因为需要被理解或支持。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层层递进,情绪可以作为需求是否满足的信号。 

情绪有时与过去的经历有关,尤其是未处理的创伤。例如,一次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你在未来面对类似情境时感到焦虑或恐惧。这种情绪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可能限制你的成长。 

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情绪的产生。认知偏差,如“非黑即白”的思维或过度概括,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负向情绪。例如,一次小小的失误可能被放大为“我总是失败”,从而引发沮丧情绪。 

情绪与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睡眠不足、饥饿或荷尔蒙波动都会影响情绪稳定性。例如,低血糖可能导致易怒,而睡眠不足则可能增加焦虑感。 

情绪触发点(Emotional Triggers)是让我们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特定情境或事件。只要敏锐观察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情绪波动,我们就能识别情绪触发点。识别情绪触发点不是要“快速解决情绪问题”,而是为了“逐步建立对自我更深的觉察与接纳”。我们在耕心的课程、协谈、讲座和导读活动中,都秉持着同一个理念:陪伴每个人一步步学会如何建立更完整的生命。 

我们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对话、牌卡、书写、画画、音乐或颂钵等方式,协助大家看见自己的情绪,把情绪转化为认识自己的机会,进而找回内在的力量,让生命继续朝着更完整的方向前进。 

这篇文章分享教育出版者应避免的常见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出版质量的建议。
教育出版:提升教材质量,避免常见出版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