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动态化和英语的静态化

文 / 李卓恩

语言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如思维习惯、日常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造成语言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和宗教的环境下,这种差异难以体现出来。除了语言专业的学者,一般很少人会去研究中文、英文、马来文之间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的差异。对于语言的转换,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语言混合使用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ojak 语”。

然而,翻译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交出一份精准且严谨的译文。这时,译者就会发现译入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出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中文和英文之间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是动静态差异。

所谓动静态差异,就是指中文倾向于动态句(dynamic sentence),多用动词表达;英文趋向于静态,较常使用静态句(stative sentence)。这是因为中文的动词,没有时态和形态的变化,使用较灵活;英文不仅有时态和形态的变化,且句子里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所以只能用非谓语动词,如名词、形容词、介词等来代替其他动作含义。另外,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先生(1944 ~ )认为:在英文中,名词占据主导地位;在中文中,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

举例说明,我们该如何将 “王先生能吃能睡” 翻译成英文?一般来说,很多人会把它翻译为 Mr. Wang eats well and sleeps well. 。对于英语为母语者来说,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却是 Mr. Wang is a good sleeper and good eater. 。

再举另一个例子, She is a traveler. 直译为 “她是个旅行者。” 虽然含义没有错,但会让中文读者有一种莫名的怪异感。反之,将句子译为 “她喜欢旅行。”,更能让读者直接地明白原文中要表达的意思。

另一方面,从中文的角度来看,一个句子里往往会使用好几个动词,以达到递进的效果。例如:“他深信,只有对历史加以透彻研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英文翻译可以呈现为He is in the full conviction that true knowledge is the end product of a thorough study of history. 。

我们可以看到,中文整句用的都是动词,而英语的动作几乎都用名词来表达。相较起来,中文显得简洁明了,而英文显得冗长。可是,英文以名词为主导的静态句,避开了许多动词的形态变化,将语法错误的机率降到最低。

实际上,中文也融入了一些英文语句的习惯。例如,我们开始习惯使用“一”。英化中文会说 “他是一个好人”,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 “他是好人”。另外,英文中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名词化,过度地使用名词,反而会让句子变得抽象难懂。

法国思想家蒙田(1533 ~ 1592)在《随笔集》里写道:“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因此,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并交出最合理的译文,才能达到沟通和表达的最大效果。

Featured Image: Pixabay
翻译突破语言障碍,扩大市场,为企业打开多元文化市场的大门。
翻译协助品牌扩大受众群体,开启全新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