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玉莲
在我准备睡觉时,女儿来到我们的房间,说她头痛。我心中不禁冒起一丝不快。“总是在我要睡觉时,才来乱。”这是我对她的看法。
我先深呼吸,陪伴自己的不快后,说道:“我可以引导你,你要不要试试我的方法?”女儿耸耸肩,我知道那是答应了。如果不要的话,她会很果断地说“不要”。
即便我们是母女,若她不愿意,我所有的引导也是徒然。于是,我先征求她的同意,就如同我征求个案和学员同意一样。
我先请女儿去感受,头痛跟什么事情有关。或者,当提到“头痛”时,谁会浮现在她的心里。她耸耸肩,说:“不知道……”
这时,我想起当天才从书展带回来的正念心卡。我让她先抽一张卡,我再引导她。
“你看一看上面写什么?试着读出来,去感受。”
“每个人要走的路不同,因为业和使命不同,我知道无法肤浅地批判他人。”她喃喃地念。
“你对哪一句比较有感觉?”
“第一和第二句。”
“你感受到什么?或者这两句话让你想起谁?还是想起什么事?”我尝试进一步引导。
这时,她哭起来了,说:“美术的考试。”年初时,她决定在大马教育文凭中多考一科美术。除了笔试,考试包括作业。早前,她就碎碎念那作业很难。
“美术怎么了?”
“我觉得我做不好。”
“做不好,OK 吗?”
“不可以做不好。”
“那么,你说说你怎样做不好。”
“我怎样画都画不好。”
“嗯。画不好,让你感觉到什么?”
“人家都画得很好,只有我不好。”她继续哭。
“好,妈咪听见了。你的头痛怎样了?”我摸摸她的头,把右手放在她的上背部。
“没有那么痛了,现在是这里痛,出不到气。”她摸着上心轮说。
“好,你慢慢地吸气吐气。吐气的时候,吐出你经历的不舒服;吸气的时候把清新的空气带给自己。”我接着说,“我们继续,你带着这样的觉察来呼吸。”
“现在,你看一看右下角的字。”
她看了一眼“尊重差异”。
“现在感觉如何?”
“每个人不同。”她顿了一顿说,“我的气还有一点出不到。”
于是,我拿出被置放已久的颂钵。“你先趴着,继续慢慢地吸气吐气,然后让你的身体跟着颂钵发出的声音频率移动、调整你的身体。”
只见她左动右摆了一下,开始打嗝了。过了一会儿,她坐起来。呼吸顺畅了,腹部和胸腔感觉轻盈了,只是头顶还有个点在痛。
我请她再看卡片左上角的字——不批判。她偷笑了。
“OK,你现在朝向窗口鞠躬。把你的头顶朝地,看一看头痛会怎么样。”(这里省略涉及他人的心灵对话。)
她的身体前后左右晃动了一会儿,抖一抖之后,就慢慢地起身。
我问她:“还要考美术吗?不管你要或不要考,我和爸爸都 OK 的。”此时,我代表先生说话了。????
“要考啦。”
听那语气,我知道她全身上下都不痛了。她回房睡觉,我也赶紧关灯盖被找周公去。
协谈也好,日常陪伴也好,即使有各式各样的工具,其核心必然还是以人为本。人的情绪被接住了,才有机会进一步探索内心深处的纠葛。
谢谢女儿成为此文的第一读者,并且让我分享此文。

我是陈玉莲,耕心生命教育创办人,2018 年开始投入生命教育领域。我深信不论当前的生活状况怎样,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幸福、更满意。通过课程、讲座、协谈等方式,我在每个人的心中播下生命成长的种子,让大家有机会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现在就给自己一次机会,踏出迈向内心平静与成长的第一步,让协谈成为你生命中的转折点。

Limitations of AI Translation Too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