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佩琪 ◉ 审订 / 陈玉莲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 因为一句话,瞬间就爆炸,事后又懊悔不已。
- 面对亲密的人,总是控制不了情绪,想好好沟通却又讲不好。
- 明知道要冷静,但情绪就是一波一波地涌上来,甚至连自己都觉得:“我是不是太情绪化了?”
我们总以为,情绪失控是“脾气不好”、“EQ不够高”,但你有没有想过——
也许,那个突然炸掉的你,并不是现在的你,而是你内心深处,那个还没被好好接住的“内在小孩”。
一、情绪失控,不一定只是“现在的你在反应”
很多时候,当我们因某件事产生强烈情绪,比如极度愤怒、莫名其妙的焦虑、委屈得想哭,其实不完全是因为眼前的这件事、这个人,而是它触发了我们内在旧有的伤口。
举例来说:
你明明是个成熟大人,却总在被否定时感到被击垮,也许小时候你常常得不到认可。
你在关系中常常担心被丢下,也许童年曾有被冷落、忽视的经验。
你对别人的情绪变化特别敏感,也许你小时候一直在“读空气”(源自日语,意思类似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生活。
这些反应,并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的内在小孩还在“等待被看见”。
二、谁是内在小孩?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 1875 ~1961)提出,指的是你心中那个曾经受伤、没被安慰好却一直默默存在的小时候的自己。
他可能经历过:
- 太早懂事:为了让大人喜欢,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 被忽视、被比较、被批评:渐渐觉得自己不够好。
- 没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让你习惯过度担忧、敏感多疑。
于是,这个小孩就住在你心里某个角落。平常没什么,但一旦现实中有类似的场景出现,他就跳出来,带着当时的痛苦、害怕、委屈,和你一起“失控”。
因此,你的情绪,并不只是你“太情绪化”了,而是你内在的孩子在求救。
三、情绪失控,其实是你“还没被接住”的部分在说话
想象一下,现在的你,就像一个大人,正牵着小时候的自己一起生活。每当:
- 被批评时,你很生气——内在小孩或许在说:“我不想再被骂了。”
- 被忽视时,你觉得很委屈——可能他在说:“我也需要被看见。”
- 被拒绝时,你极度焦虑——可能他在说:“我怕又一个人了。”
情绪的爆发,其实是内在小孩在跟你说:“你还好吗?我很需要你。”
当我们看懂了,情绪就不再是敌人,而是一次次自我疗愈的机会。
四、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不是压抑,而是接住你内在的小孩
很多人处理情绪的方式,是:
- 压下去:“不准哭、不准想、不要说。”
- 怪自己:“我怎么又这样?我太弱了。”
- 忽略它:“赶快找点事转移注意力就好。”
其实,真正的“情绪管理”,是让你开始愿意听见情绪背后的声音。
从这4件事开始尝试陪伴自己的情绪:
1. 情绪来的时候,先暂停,问问自己:
- 我现在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
- 我是不是在重复小时候的情绪模式?
- 我的内在小孩,现在需要我怎么陪他?
小提醒:你不一定要马上“解决问题”,先“陪伴情绪”,反而更重要。
2. 写封信给小时候的自己
- 写下你记得的小时候的画面,也许是一张照片、一段对话。
- 跟那个孩子说说话:“我知道你那时候很努力、很委屈。”
- 告诉他:“现在我长大了,我会陪你面对这一切。”
这个过程很私密、很真实,也非常有力量。
3. 情绪激动时,别急着责备自己
- 别再说“我怎么又这样”、“我真差劲”。
- 练习对自己说:“我可以难过,也可以重新来一次。”
- 你在学着长大,也在学着照顾过去的自己,这是很棒的事。
4. 感觉需要更明确的指引,找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一说
- 向身边可以聆听你、同理你的人倾诉。
- 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友,也可以是让你感觉舒服自在的协谈师。
- 在耕心生命教育,协谈师所做的是陪伴个案,让个案有能力去陪伴内在小孩。
- 协谈是引导,也是陪伴。陪伴,是支持和安抚内在小孩最有效的方式。
不是你的情绪不好,而是你太久没被温柔对待
我们都曾以为,情绪失控是一种弱点。其实,你只是终于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学习照顾那些没被照顾过的感受。
我们内在的某个角落,那个还在等待被安慰的小孩,在轻轻地说:
“我还在这里,你能不能来看看我?”
愿你在每一次情绪起伏里,都对自己多一分理解、多一点温柔,慢慢学会:不再逃避自己,而是接住自己。

Limitations of AI Translation Too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