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思寻找中文研究的道与路

文 / 罗佳宜

对于老师这份职业,有人把它比喻成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火炬。在辽阔的知识海洋里,若学生是船,那老师就是为学生指引方向的帆。

配合教师节的来临,《文誌》专访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高级讲师张惠思老师,与我们分享她的经历。


“中文系是最靠近我内在追求的生活方式的专业,我想靠近,也想身处其间。”

选择报读中文系的契机

年少时期的张老师便对文学感兴趣,而在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小镇生活的那几年,让她接触到“文学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嗜书如命、爱写诗的地理老师;临近角头或古楼渔乡的朋友们浪漫的文笔与生活步调;写作的姐姐等,身边的人都展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他们的日子都围绕着书与书写。如此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让张老师感慨,原来能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Photo by 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

虽然当时的自己尚未完全了解中文系这个学科,但想到能时时刻刻接触、阅读文学,这样的环境非常接近当时北部小镇那浪漫的、文学人的生活方式。“中文系是最靠近我内在追求的生活方式的专业,我想靠近,也想身处其间。”张老师如是表示。

从幼教老师到大学讲师:从一而终的职业选择

前些日子,脸书上流传一个帖子——“10 个自己从事过的工作”。人们会在帖子中列出 10 项工作,再让朋友们猜猜看哪一项不是自己做过的工作。张老师看见朋友们列出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而自己尝试过的工作则一直以来和教育领域有关。

张老师曾当过幼教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学院讲师。这些不同阶段与层次的教学经历,让她了解了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和应有的教学方式。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她面对了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这些教学经验所带来的收获,进而化成她之后在大学教学时与学生相处的养分。当被问及为何想当一名大学讲师,张老师笑着答道:“就想好好地读文学、思考文学以及谈文学。”

一开始,张老师想象中的大学环境是周围会有很多喜欢思考、喜欢文学的人。不过,真正踏入大学校园任教时,才发现这样的氛围与环境是需要去凝聚与打造的。虽然理想与现实有出入,但张老师坦言似乎只有在大学校园,才能日日与书为伍,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思考。每天能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日子还是幸福的。

每种职业都需要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大学讲师是一份轻松又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大学讲师需要兼顾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课,更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般轻松。无论如何,张老师坦言,若一个人具备学术天赋和强悍的思维能力,或许大学讲师对他而言会是轻松的工作。

另外,大学讲师进行研究往往需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计算了付出的时间和所得的薪金,实际的薪水并不会太高。

张老师认为,每一种职业都需要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比如一名大学讲师若以学术为志业、有学术能力与渴求,那么他在整理资料与搜集数据时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因为一些发现和收获而感到激动与满足。他会愿意为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解惑、喜欢反思并调整自己,或坚持某种教学与研究姿态。这样的人在大学教书与从事研究,是比较合适的。

讲课的乐趣:一次次的反思过程

张老师表示,讲课能够反省自己是否已彻底掌握某个议题或范围,并进一步摸索是否还能再深入研究。有时一口气讲两至三个小时的课,虽然会感到虚脱,但她还是会进行思考。比如,她会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讲课时的表达能力是否顺畅。

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学生们或惊喜、或惊讶、或迷惘、或完全不为所动的眼神。这时,张老师会思考她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们分享的文学典范等,对学生来说是否真的有效并有所帮助。

为何对学术保有热忱?

如张老师所提到的,大学讲师应该对学术有渴求。当被问及为何对学术保有热忱时,张老师答道:“最大的内在驱动力是,有自己想写却还没能完整写出的书。”

学术研究对大学讲师而言是一个具有指标性的元素。张老师坚信,若大学讲师在自己的专业中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没有想着述的冲动、没有拓展学科框架的期待,那么可能无法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持续为学生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力。“我会常反躬自问,自己处于这样的一个工作岗位、这样的一种志业中,对得起这个位置所给予的责任与重量吗?”

图片来源:Pexels

欢迎更多有兴趣的人投入学术研究领域

本地比较缺乏学术人口,还有许多需要关注与解决的人文事迹和社会议题,也需要更多思辨式的理性讨论。为此,张老师表示, “欢迎更多有想法、愿意有想法的人,加入这还未成形的队伍。”

这一路走来,张老师的忠告是,学术是没有捷径的,而要从事人文学术,更讲求知识与学术训练的积累。若要辨识自己是否具备学术研究的潜能与兴趣,则需要在中西学术传统中历经各种学术训练。

若在自己努力尝试过后,发现自己并未真正具备学术研究的潜能与兴趣,也不要感到气馁。人生路途漫漫,好好去摸索自己的兴趣与渴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生命只有一次,要找到隶属自己的道与路。”张老师如是鼓励。

身为中文系人的张老师,在谈吐之间强调的反而是热忱、投入、实干、反思等任何领域人士都能受用的态度。或许,她传承并宣扬的是传统中华文化对“师”的期望——“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协谈是一条让自己读懂自己的道路。
协谈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