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编舟记》——书籍背后的英雄

文 / 吴欣雅

日新月异、拥挤繁忙的信息化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放慢自己的脚步去读书、编书、制书、爱书。《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记录了一群爱书人的精彩故事,共有五集,每一集的内容都引人入胜。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第一集——《书海编舟记》。

海报取自豆瓣

有一群隐身在书籍背后的人,他们摆渡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把好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他们是编辑和译者。这一集的镜头聚焦于后浪出版公司文学部主编朱岳(1977~ )、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1978~ )和北大外国语学院西葡语副教授、翻译家范晔(1977~ )的身上,向我们展示他们与书籍之间朴实却生动的生活故事。

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书籍上编辑或译者的名字。殊不知,一本书出版问世的过程中,少不了书籍背后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就像朱岳说:“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我们只把目光投向了上帝,却忘了这些隐身在书籍背后,默默耕耘的英雄。

朱岳:“好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无论是编辑还是译者,小编看了《书海编舟记》之后,都对他们抱有满怀的敬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书、外国文学等,都经过编辑和译者的不懈努力。朱岳编辑完《往事与随想》,换了一副眼镜;俞国林为了一句注脚、一句话去寻找背后的故事;范晔反复阅读《百年孤独》西班牙语原文,书都经不起他的“摧残”,而译本面世后占据了畅销榜单首位。他们倾注心血去编织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方舟,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

透过镜头,他们向大众展现的是真实的自我。每一天打卡上班、打开电脑、检查邮件三部曲后,就开始沉浸在浩瀚书海和枯燥的工作中。为什么说枯燥呢?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穿梭在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一遍遍释读、考订、校对文字;谨小慎微地和文字缠斗、和自己较劲,只为把好的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对他们而言,发现好的作品、推广作品后得到的认可就是他们的快乐与激励。

范晔:“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

令小编最为触动的是,作为古籍整理编辑的俞国林,他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郑天挺(1899~1981)的手写日记,这对于研究西南联大校史和近代学术史来说,是极为可贵的史料。他立即联系郑老的儿子,并提出将日记整理和出版的邀约。小编忘不了他看见手写日记时,眼里璀璨的光亮,那是赤诚的热爱。这份邀约在俞国林锲而不舍的拜访下,最终才获得了郑老儿子的同意。《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历经周折,花费 13 年之久,一经出版后便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俞国林:“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小编看完他们的故事后,敬佩的同时也带着满满的感动。因为有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才有机会阅读非凡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阅读一本书时,可以留意到编辑或译者的名字,感谢他们隐身在书籍背后,坚守着对书籍始终如一的热爱,坚持在编辑和翻译里头重复着枯燥却意义非凡的事。

*图片:截自影片

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 1,000 本书,那整体的费用就比 500 本来得便宜了。
马来西亚自资出版的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