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生命付出的奇女子!

文 / 文玉

国际妇女节被定在每年的 3 月 8 日,所以也被称为“38 妇女节”。国际妇女节表扬与肯定了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上的贡献。在一些国家,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将国际妇女节视为跟母亲节一样盛重。这节日源于 20 世纪初,当时正值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扩张的阶段,工资与工作条件却大大地降低,于是工人纷纷抗议与罢工。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 1908 年的抗议,当时有将近 15,000 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抗议,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等,并喊出了象征着经济与生活的口号——面包加玫瑰。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普遍被社会认为柔弱的女性,凝聚了强大的力量,勇敢地为自己争取权益。

女性柔韧、坚毅的精神,你看见了吗?这个 3 月,《文誌》为大家介绍两位令人敬佩的女性:一位超越她的时代、一位挽救生命。通过她们的事迹,你又有什么体悟?

为华教牺牲奉献——黄迓茱

黄迓茱(1929~)出生于霹雳安顺,毕业于安顺三育小学后就没有再升学。年轻时,黄迓茱曾在一家橡胶工厂工作,工厂搬迁后便转当清洁女工。

黄迓茱没有显赫的背景,而是出身平庸的一位女性,但她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可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图片来源:Sinchew

她是独立大学(独大)发起人中唯一的女性。1960 年代初期,马来西亚原有的 54所华文中学面临改制的大浪潮,政府宣布唯持有政府认证的剑桥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中学生才能出国深造,对于当时只考华校高中文凭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坏消息。为了让考华校高中文凭的学生得以继续深造,她参与了争取创办独大的运动。在她尽心尽力之下,为创办独大筹得了马币一万的款项。后来申办独大的要求被政府拒绝,黄迓茱却自此更心系于华教的发展。

黄迓茱也曾主动请缨为宽柔中学(宽中)筹款。纵然女性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不比男性高,她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这样的情况没有阻碍她多方奔走,挨家挨户地为该校筹集捐款。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为宽柔中学筹得马币 80 余万,而且是比预期中多出约四倍的数额。

2015 年,她将所有的身家都捐给民办学府——新纪元大学学院,希望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虽然黄迓茱所受的教育不高,但她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即就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她更是勇敢地站在为华教争取的最前线,无所畏惧。

除了教育领域,让更多人认识“黄迓茱”的事件是拯救 13 名死囚的赦免运动。1963 年至 1966 年期间,发生了一场印度尼西亚为阻止马来西亚成立而发生的暴力冲突。为了阻止马来西亚成立,印尼派出了一支由 48 人组成的袭击队,并且以降落伞在柔佛州拉美士登陆。他们登陆不久后,即遭一队当地驻守的库克兵袭击,当中被逮捕的 13 名人士,除了两名印尼军以外,其余的都是在印尼受训后回国的马来西亚青年。他们都是出生卑微的低下层——黄梨园工人、割胶工人、杂货店员工、小贩等。在新山高庭受审后,这 13 名青年因持有军火弹药,被判死刑。

虽然很多人劝黄迓茱不要牵涉其中,她依然决定在新山中华公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即使不得其门而入,她也改在五脚基召开新闻发布会。一场声援活动就此展开。她成功带动这场扩及全世界,甚至教皇都出面的声援活动。在家属和各方面的奔走协助下,死囚最终得到柔佛和霹雳苏丹的恩赦,这些本该上绞刑台的 13 名死囚,改判为终身监禁,最后在 1982 年刑满出狱。

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黄迓茱这一举动是大胆的、前卫的。她不理会家人的反对,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那 13 名死囚。她积极主动参与这项运动是因为她认为仇恨是恐怖的,希望借由情理和人道来化解仇恨。

黄迓茱,不愧是一位走在时代前端的女性。

不畏惧的战地医生——洪瑞钗

另一位女性的人生历练也很丰富。曾是无国籍难民的她,最后却成为一位战地医生。她就是出生于槟城,成长于新加坡,并且毕业于新加坡大学医学系的洪瑞钗(1950~)。她的丈夫丘甲祥为被指发动暴动的工人辩护和绘制政治讽刺漫画,结果被政府通缉,便逃亡到伦敦。警方在找寻不到其丈夫的情况之下,扣留了洪瑞钗。在警方的彻夜盘问下,她被逼签署招供书,要她劝丈夫回国受审。最终她签署了那一份文件,唯有这样,她才能有一个理由,离开新加坡,飞往伦敦与丈夫一起渡过难关。


图片来源:新国志

身为一名女子,洪瑞钗并不畏惧警方施加的压力,相反地,她可冷静应对眼下困境,决定与丈夫一起渡过难关,支持他。为了爱、为了对抗不公,她选择放弃新加坡国籍、离开故乡、离开家人,与丈夫一起流亡他乡,共患难。

在英国政府的政治庇护下,他们才得以在英国居住。1982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并要迫害流亡此地的巴勒斯坦人。当时,有组织为黎巴嫩征求骨科医生提供医疗服务。丈夫告诉她说:“如果我是医生,我一定会去,可惜我不是。没人在征求律师。”看着新闻轰炸的画面,洪瑞钗最终与组织签下合约,离开就职的医院。

即使在英国有了稳定的医生事业,为了正义与人道,洪瑞钗还是放弃了安稳生活,在黎巴嫩难民营过着没日没夜的动手术的日子。

难民营的惨况,并没有让洪瑞钗却步。两年后,为了拯救更多的巴勒斯坦难民,她和丈夫在英国创立了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人医疗援助”。对于一位战地医生不容易,对于一位流亡在他乡的女性战地医生更不容易,但洪瑞钗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不遗余力为战地难民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将其半生都奉献给巴勒斯坦人。

洪瑞钗,从政治受害者到为政治受害者伸出援手的坚毅女性。

黄迓茱和洪瑞钗以她们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女性的阴柔之魅,都可以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


Featured image: Photo by Becca Tapert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