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工作者如何吸收有用资讯?

文 / 张淑钧

人们的生活因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而变得便利。无论是工作、学习或是休闲娱乐,只需活动手指上网浏览,便能快速搜索及获得资讯。互联网的海量资讯与数据,也使人们难以辨认真伪,进而让资料收集工作变得缓慢。身处资讯爆炸的时代,文字工作者又该如何吸收有用资讯呢? 

定义资讯用途再搜集 

搜集资料之前,我们必须先理清两道问题——“我需要搜集什么样的资料?”“我要拿这份资料做什么?”。这不仅尽可能地缩小搜索范围,所得的资料也会更贴近我们的要求。 

确认内容范围后,接着便是锁定关键词。所需的资料若涉及时间、地点,在搜索的时候一并输入年份、地区名,所得内容也会更集中。如果搜索后仍然缺少相关内容,可尝试使用外文,或透过转换简繁体来搜索。举例来说,当我想要了解台湾的一些本土文化时,就会使用繁体检索,搜索结果会更集中于当地人的撰述。 

有时候,直接搜索完整句子反而局限了搜索范围,建议可将问题分解成更具针对性的关键字,或转换一些词语来搜索。例如,把“自由工作者”转换成“斜杠”,搜索内容会更丰富。 

建立资料库 

非工作时期,我们也可以透过订阅与自己兴趣爱好或职业相关的电子刊物、网站媒体、部落格等,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本地的《当今大马》《星洲网》《访问》,或中港台的《端传媒》《风传媒》《远见杂志》,都是值得关注的网络媒体。 

另外,我们也可视自身的工作性质,搜寻并关注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网络平台。若是自由工作者,可关注国内外的外包平台,如国际外包平台 Fivver,或订阅相关部落格以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接案管道和平均报价。 

有了固定的资料来源,我们不仅能“定时定量”接受资讯,还能从中提升对周围人事物的感受能力,丰富知识的同时获取创作灵感。 

过滤及分类资讯 

我们一般使用浏览器书签及文件夹归档资料,它就像我们的“书柜”,能方便查找、调阅。所收集的资讯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我们的“书柜”难免会因资料堆积而显得繁杂,这时候就必须分类和过滤资讯。建议可按照以下准则分类资讯: 

1)按照之前定义的“资讯用途”快速检阅内文,判断需要保留或舍弃的资讯; 

2)查看内容是否完整、可信和紧贴时势,如某活动是否已经停办、某家公司是否仍在运营、哪些理论已经被推翻; 

3)过滤重复资讯。 

分类及过滤资讯能节省时间,并确保资讯的内容和质量符合工作要求。 

勤做笔记,内化资讯 

文字工作者需要汇总和理解的资讯量是非常庞大、多元的,必须在阅读后勤做笔记,将资讯内化成知识。 

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二度消化。将这些资讯的重点记录下来,再加入自己的分析或心得,能够加深印象。因为忙碌而无暇重读原文的话,笔记就可以派上用场。 

文字工作者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将信息传达给大众。因此,收集资讯只是其中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要分析及思考资讯的意义,形塑自己的观点,将之运用在工作上。 

Featured image: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