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文 / 许美薇

如果说把大学生涯分成入学前和毕业前两个部分,我想用一张白纸和写满理论的纸来形容是不为过的。我们以一张白纸的姿态步入大学,在经历过各种上课、作业、考试、活动的打磨之后,终于在实习的阶段准备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当一切的理论知识成为知识储备时,为什么需要实习,在实习当中想要获得什么成为核心的思考。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把实习课列为必修课,是在我们结束本科生涯前的最后一站。而我有幸在文玉工作室服务,把在中文系的所学化为职场的所用。文玉工作室(文玉)标识精简、文誌网页干净的设计,再加上知晓文玉常年招收实习生,让我开始开始留意这家公司。

中文系是相当“泛”的学科,选择实习单位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我们可以选择从事教职、在文物馆或博物馆工作、殡葬业、服务业、翻译、媒体等等,全凭个人喜好与意愿。我也确实在寻找实习单位的时候面临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但,可以确定的是我想要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便想起了大二时曾经留意的文玉。犹记得面试时候文玉创办人陈玉莲女士提到,她不可能招收许多实习生而不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参与工作,这对单位或实习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单位会人力过剩,而实习生亦没办法在实习生涯中有真正的学习。

实习是本科生从步出象牙塔,迈入职场之前的一个缓冲期。由于疫情关系,从文玉的面试到四个月的实习都是处于居家工作的状态。或许在感受职场环境与氛围稍显缺乏,但我认为实习过程中个人的学习是十分充足的。

在文玉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文字工作者的工作,包括文章和文案撰写、翻译、校对等,也参与了与客户和创意人协商、讲座与课程策划、设计海报等等职务。职务的不同带给我不一样的考验,也带来不同的启发。是不是只有文笔好才能写文章?校对的工作范围究竟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迷思和疑惑在实习的过程中逐一解开,也让我对文字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有了正确的认知。然而,不管是个人作业的撰写文章或校对;或是需要对外沟通、协调的内容策划和会议,都回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学习,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撰写文章时需要调整写作风格的挑战、翻译时在两个单词之间的纠结、与客户和创意人协调时的灵活、策划内容时想要推陈出新的想法,此番种种其实都在训练着我归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不少,最记忆深刻的是与小伙伴彩铃一起翻译的一份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报告。该化学实验报告需要从英文翻译为中文,有着如“96-well culture microplates”“Spearman & Karber method”的专业术语。对于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报告的我来说,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消化与理解原文,并不断地从不同的资料中对比出最为准确的翻译。回顾在本科三年的学习,其实也在提醒我翻阅资料时需要谨慎,切勿“贪图方便”,只采用查找的第一份资料,而罔顾正确资料与词汇。

实习结束前,我曾思考在文玉的四个月带给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如何能在最快的时间理解上司、客户、合作伙伴的想要,转化成可读可看的内容、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解决存在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自行分配工作主次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感谢陈女士在会议时不断提醒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要忘记探索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也很乐意在每一次的会议中分享她的所见所感。感谢她给予身为实习生的我参与各种职务的机会。上至和客户的会议,校对资料,下至处理琐碎的工作安排,都是这次实习中很大的收获。感谢卓恩和欣雅在我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时提供的帮助与指导;感谢与彩铃的合作与相互提醒。在文玉的所遇所得,都是我实习生涯中美好的经验与宝贵的积累。

祝福文玉工作室。

Image by geralt from pixabay